联系电话:400-702-5120 13982221138

    • 传递光明 延续生命
    • 向无私的眼角膜志愿无偿捐献者致敬!

    您现在的位置:成都东区爱尔眼库 > 爱心故事 > 正文

    爱心捐献光明永驻 东北大娘长眠深圳“光明树”下

    文章来源:四川省眼角膜捐献网        发布时间:2009-02-20

    文章摘要:这是一个用爱心缔造光明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逝后捐出眼角膜,不但帮助失明40多年的老姐妹复明,而且爱心传递到南疆深圳,帮助一位年轻姑娘恢复视...

    这是一个用爱心缔造光明的感人故事。

    一位老人逝后捐出眼角膜,不但帮助失明40多年的老姐妹复明,而且爱心传递到南疆深圳,帮助一位年轻姑娘恢复视力。

    在老人的无声带动下,老人的子女们也效仿妈妈,分别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字,志愿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为那些仍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眼病患者解除痛苦。

    东北老人长眠“光明树”下

    一棵华盖累累的百年古榕,在深圳市吉田墓园高处,俯视着秀美的深圳风光。树下经常会摆放一束束鲜花。这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一棵承载着浓浓爱心的“光明树”。

    2月10日9时许,随着后一把泥土的落下,来自黑龙江省张华老人的骨灰在花瓣的飘零中,长眠在“光明树”下,老人的遗愿在这里落幕。光明使者之身,将长伴青松。深圳市红十字会、深圳眼科医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了这个非同寻常的葬礼。

    一名普通的东北老人,为何享受如此殊荣?为何能够长眠在“光明树”下?因为她的爱心捐献,两名眼病患者脱离了痛苦。

    爱心捐献光明永驻人间

    张华,一位73岁的老人,把两只眼角膜捐到大庆眼库。

    大庆眼库的工作人员说,1月30日,他们接到一个长途电话,牡丹江市的一位市民病危,该市民希望捐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

    记者跟随大庆眼库的工作人员连夜赶到牡丹江市,赶到的时候,这名爱心捐献眼角膜的老人刚刚辞世。

    老人的子女们抑制着悲痛,替老人签署了捐献志愿书。

    随后,感人的一幕出现了,老人的四名子女分别签署了角膜捐献志愿书,也希望像妈妈一样,把光明流传下来,帮助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眼病患者复明。

    老人的大儿子韩先生感慨地说:“我对大庆的感情很深,我参军的时候在大庆,是一名消防武警战士,有一次救火的时候,我受伤住院,好心的市民纷纷去看望我,让我很感动,所以我们也想和妈妈一样,把眼角膜捐到大庆。”

    据张华老人的子女们介绍,张华不但人长得漂亮,还拥有一双非常漂亮的大眼睛,为人善良、坦诚、乐观向上。她曾经被生活所困,住填平的公厕。她还赶过毛驴车、喂过鸡、养过猪牛、卖过冰棍、修过鞋,还会木匠活儿……不分黑白地辛勤劳作,有些连男人都望而生畏的活计,她都抢着去干。

    张华凭借勤劳的双手,抚养子女们长大成人。

    但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张华老人在55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脑血栓,一病就是19年。

    虽然患病,但是张华老人依然乐观地生活着,积极与病魔做斗争。老人临终的时候,在床前嘱托自己的儿女,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

    张华老人的女儿含泪说:“妈妈说把一只眼角膜捐给与她年龄相当的阿姨,那样,她依然能看到自己的儿女,儿女们也能拥有一个妈妈。还有,妈妈说没去过南方,特别是深圳特区,她希望把角膜捐给深圳一只,也好看看深圳的风光。”

    失明40多年女劳模重见光明

    2月4日,大庆眼科医院的病房内,76岁的老人张子丽缓缓睁开了双眼,她慢慢地晃动着眼前的几根手指,手指越来越清晰。

    她转过头,看到身旁一张盈盈的笑脸,那是女儿的笑脸。48年了,她是次用双眼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女儿。因为,在女儿呱呱坠地以前,她就完全失明了。

    这是继四年前,老人左眼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后,老人的右眼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老人再一次用双眼看世界,内心的激动之情无法言喻。

    张子丽老人的女儿说:“我妈妈参加工作比较早,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对待工作极其负责,多次获奖,曾经是哈尔滨市的位女劳模,此后还获得省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1961年的一天,幼儿园的一名小朋友玩耍时,不慎从楼梯上滚落。当时可把我妈心疼坏了,她抱着孩子跑了好几公里去医院,而且还上了一股急火。急火攻心,牵扯到视神经,妈妈的视力就开始急剧下降,终什么也看不见了。”

    由于失去了视力,张子丽无法继续工作,她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岗位。从此,明媚的阳光、色彩斑斓的世界、亲热的笑脸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那无边无际的黑暗,张子丽老人失明了。

    这一失明,就是40多年。为了让自己的后半生有人照顾,张子丽的女儿出生了。从此,女儿成了张子丽生命中的“拐棍儿”,也是她的眼睛。

    渴望眼睛和眼睛的重逢

    幸运降临的时候,是在2004年的冬季,张子丽的左眼迎来了光明。

    当时阿城市电视台记者闫阿红病重,临终遗愿,无偿捐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

    闫阿红也成为当时省内例眼角膜捐献者。张子丽老人有幸接受了其中一只眼角膜,术后,老人的左眼复明了。

    也就在那一天起,老人开始天天盼望着右眼也能早日复明。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省内眼角膜零库存,老人的心愿只能默默埋在心底。

    从此,张子丽老人如同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另一只眼角膜的出现。

    2009年新年伊始,幸运的光环再一次罩住了张子丽老人。她苦盼了4年,另一个眼角膜终于出现了。

    1月31日14时,在大庆眼科医院,张子丽老人被推进了手术室,接受角膜移植手术。

    更让老人欣慰的是,为老人主刀的医生,是闻名眼科医学界的姚晓明博士。据了解,姚博士特地从深圳赶来。

    古稀之年的张子丽双眼得以复明,一时激动难抑,泪水潸然滚落。她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一个名字——张华,闻名没有见面的老姐妹。因为有了张华无私捐献的眼角膜,张子丽老人才得以成功复明。

    东北“妈妈”捐献深圳“女儿”受益

    2月2日上午,深圳市眼科医院,22岁的女孩玲玲终于等来了做眼角膜移植的机会。

    玲玲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医生将她右眼角膜上一个米粒般大小的脂肪瘤切除,然后修补上一片健康的眼角膜。“手术很成功。经过修复,她右眼的功能和外观都会得到很大改善。”玲玲的主治医生姚晓明博士说。

    玲玲的母亲李女士告诉记者,女儿生下来右眼眼角膜上就有一个小白斑。随着年龄的增长,白斑也渐渐长大。

    经诊断,玲玲患有先天性的眼角膜皮样脂肪瘤,虽然这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却对玲玲的视力有不良影响,也不美观。

    2008年3月,玲玲来到深圳市眼科医院进行了登记,等待眼角膜移植手术。

    “玲玲能有这次机会,要感谢远在牡丹江的张华。”姚医生说。原来,移植到玲玲眼睛里的眼角膜,正是来自于张华的捐献。

    1月31日,姚医生从深圳飞赴大庆,与大庆眼科医院的医生合作将张华捐献的眼角膜移植到76岁的张子丽眼睛里。随后,姚医生又将剩下的一只眼角膜带回深圳,这里还有两名女性患者等待进行角膜移植,玲玲就是其中一个。

    “张华女士的捐献使得有眼疾的患者受益。”姚医生说,为了表达对老人的敬意,老人的骨灰将同其他许许多多捐献者一样,葬到深圳吉田墓园光明树下。

    一份爱心的光明传递,从东北大地,到南海之滨。人间不乏真爱,光明亦会永恒地传递下去。

    大庆眼库眼角膜独占东北三省鳌头

    2月4日,记者采访大庆眼库主任贾心刚时,得到这样一组数字,大庆眼库已经成功接受眼角膜捐献21例,帮助眼病患者复明56人,签署捐献志愿书360多人。这是一组令人骄傲的数字,也是一组惊人的数字。这个数字足以说明,不到三年的时间,大庆眼库不但创造了全省,而且在东北三省也是独占鳌头。

    2月4日,大庆眼科医院院长于耀光介绍:“根据市民政部门的数字显示,我市每年要火化掉2万多具遗体,即使排除传染病类死亡等遗体,符合捐献的数字依然十分惊人,但事实上捐献者寥寥无几。身后要保全自己尸身的传统观念,始终是捐献眼角膜行为的严重阻碍。”

    据了解,2007年6月9日,大庆眼库成立。2007年7月3日凌晨2时20分,大庆眼库眼角膜移植小组的四名医务人员在两名院长的带领下,火速赶往杏南医院,取下了两只珍贵的眼角膜。这是我市例捐献者,老人名叫晏洪福,生前是大庆石油工人,死后是大庆眼角膜捐献人。一位老石油工人走了,把光明留给了人间。

    有了“例”,就有了突破的榜样,就能有无数的“另一例”。虽然捐献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而不是义务,但捐献行为毕竟是人类体现美德的具体方式。我们无法面对那些暗淡的眼球和绝望的眼神。

    摈弃旧俗,勇于捐献,是出于我们对他人的关怀,也是出于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关键词:捐献角膜,东北,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