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过去整整三年了。
三年后,一个新的汶川拔地而起。回望去,曾经感动我们的分分秒秒,曾经震憾我们的人和事,已然定格,然而感动和震憾却从来不曾远离,那些榜样的力量一直照耀着我们步步前行。
虽然过去了三年,成都康桥眼科医院的医生志愿者们回忆起后来被媒体誉为“中国捐”的罗小华时仍满怀感慨。他们曾帮助实现罗小华的遗愿——取下她的眼角膜。
“中国捐”罗小华,是她个提出将眼角膜捐给灾区同胞,个提出将眼角膜捐给援建汶川、援建四川的人。身患重病的她在地震发生时,在频繁的余震中,拼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希望能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2008年6月16日她的愿望在深圳眼库和康桥眼科的帮助下得以实现。
时间走到2009年3月1日,四川省红十字眼库正式成立了,截止目前,四川红十字眼库已成功实现80例(人)捐献,有800多人向四川省红十字眼库递交《四川省无偿捐献眼角膜志愿申请书》,办理了捐献眼角膜的手续。在这段时间里,又涌现了许多个“罗小华”:
2009年4月3日,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黄舸,患有绝症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在生命的倒计时里许下一个后的愿望: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人间。 “我的信心就来源于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如果不是鼻孔插着氧气管,眼前的黄舸丝毫看不出是病入膏肓的状态,因为他的脸上洋溢着微笑,说话也清晰有力。然而,病症已让他的肌肉从四肢开始萎缩,现在已蔓延至心肌,几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抢跑。“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捐赠眼角膜了。”黄舸告诉记者,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想让这双眼睛看着四川灾区的孩子们在阳光下欢笑。父亲黄小勇告诉记者,黄舸将把角膜捐给四川灾区有需要的孩子。
2009年12月30日,身患淋巴瘤的47岁彭州男子杨敏因病去世。此前受他的委托,四川省红十字眼库的两名志愿者和四川省红十字医院的医生去到彭州,为其办理了捐赠角膜的有关手续。杨敏写下两行心愿:“一只留四川,一只捐福建;优先贫困女童。”之所以定向捐给福建,是因为地震后福建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重建,他是想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灾区群众对福建援建队伍的感恩。
2010年1月,在天宝村一间临时搭起的简易棚子里,瘫痪卧床好几年的王恩(化名),在病床上与四川省红十字会眼库签署了无偿捐献眼角膜志愿申请同意书。这在整个绵竹市,也是例,更何况是这座相对闭塞的小山村里。同意书上,还特别注明了一条要求:一枚眼角膜捐给江苏,另一枚捐给澳门。“我没有别的可以回报江苏人民对绵竹人民的深情厚谊,只有将眼角膜捐出来,希望能让其他人看到光明。”
2010年7月19日,四川省红十字眼库志愿者曾专程赶往都江堰,为盛玉清办理身后眼角膜无偿捐献手续。当时,盛玉清大腿肿大疼痛,刚刚被查出癌细胞从肺部转移到全身,已经没有了治愈的希望。盛玉清一边填写角膜捐献志愿申请同意书,一边告诉眼库志愿者:这几年家里先是地震震塌了房子,后来自己又得病,全靠有政府低保,一家人才得以走到现在;如果自己走了,能以自己的眼角膜帮助别人重见光明,也可以表达自己对政府和社会感恩的心情。
2010年12月10日,在攀长钢总厂医院(江油市),身患绝症的女律师杨蓉打起精神,在《四川省无偿捐献眼(球)角膜志愿申请同意书》上面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她说到“在我经历的北川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里,我忘不了跟我一起并肩战斗的同事,忘不了自强不息的羌族乡亲,忘不了大爱无私的山东援建者……我愿意在我去世后将自己的一双眼角膜给这三个群体中的眼病患者,代我见证重建一新的新北川、新羌乡……”
三年的脚步既短暂又漫长,从悲壮到豪迈之路正是由这些让人感动、让人坚强的故事所铺就。每一次捐献,每一位捐献者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大爱已然无疆,光明岂不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