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这诗中,顾城有对迷惘的思索,更有对光明的期待。
在眼睛失明的人身上,这种期待更为强烈。
2008年3月3日下午,骆德相赶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等待即将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
骆德相今年56岁,来自台州天台。30年前,骆德相的眼睛被酸碱烧伤,双眼视力严重下降,左眼只能感受光亮,看不见物体。为了给自己的左眼做角膜移植手术,一年前,骆德相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登记资料,等待医院的手术移植通知。
“今天早晨,接到医院的手术通知,我马上就从天台赶过来了。”骆德相兴奋地说。
将老人的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
为这例手术捐献眼角膜的是开化县76岁的离退休干部鲁思行老人。
两个星期前的一个下午,老人的家人出去看元宵花灯,回来时发现忘了带钥匙。老人忙跑下楼给家人送钥匙,不想下楼梯时一脚踩空,摔了下去,导致脑干受损,持续昏迷。
3月3日上午,老人不治身亡。
在老人昏迷的日子里,老人的家属接到医生的通知:可能抢救不回来了。“我和弟弟还有母亲商量,决定将父亲的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用另外一种方式实现父亲的价值,延续他的生命。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决定。”老人的儿子鲁民在电话里说,自己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在他20多岁时,他曾在“北京同仁影库”上发表文章,望能借此唤醒人们的爱心。
此外,鲁民还是开化县的无偿献血冠军,也已经报名参加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父亲在世时经常教导我们,一定要做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所做的这些工作,父亲一直都很支持。所以,我把父亲的眼角膜捐献出来也一定能够得到他的支持。”鲁民说,尽管别人未必能理解,但他坚持认为,能够把自己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贡献给别人,这是对生命大的尊重。
鲁民接着说,“别说是眼角膜,只要用得上,我愿意捐出身上有用的任何器官!”
接电话时,鲁民正守在殡仪馆,他的声音平静而从容。
3日上午,老人过世。开化县中医院眼科副主任汪俊马上给老人做眼角膜摘取手术。手术结束后,汪医生立即将角膜护送到省人民医院。
据了解,鲁思行老人是开化县捐献眼角膜的人。
捐赠眼角膜的人数有明显上升
鲁思行老人的一对眼角膜同时帮助了两个人。除了骆德相,受捐者中还有一位5岁的小女孩蔡倩楠。
两年前,蔡倩楠被诊断为角膜皮样瘤。角膜长了个瘤,现在已经长到一颗小花生米的大小。“虽然是良性瘤,但是如果不及时做手术,任由这块瘤继续扩散,一旦扩散到眼睛中心,想再做手术就很难了。”省防盲指导中心和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洪朝阳说,
“目前,患者复明的唯一手段就是做角膜移植手术。”
据统计,浙江省单双眼失明者约2万人,其中杭州市约5000人,浙江省仅有3000多名志愿者。由于眼角膜的捐献者太少,浙江省每年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仅有200余人,绝大多数的失明者只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去年7月,洪主任还在感叹:“我们现在面临的大难题就是角膜供给匮乏,只有当人们具备了奉献自己爱心的意识,踊跃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情况才会得到缓解。”
而在3日下午,洪主任开心地说:“省人民医院的角膜移植手术以前每年只能做几例,现在已经增长到10多例。这一年来,捐赠眼角膜的人数有明显上升,这说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正在逐渐改变。”